新媒易动态
NEWS CENTER
NEWS CENTER
2020-05-16
业务场景作为一种需求分析技术用途十分广泛。本文涛哥就和大家聊聊业务场景是什么,以及如何创建业务场景。
所谓“场景”,本意是指:影视剧情中的人物在特定时间与空间内发生的行动。
而业务场景,意思是说:企业和商家需要在用户某个特定的环节中,适时提供给消费者可能需要的以及关联的产品或服务。
以“职场白骨精典型的一天”为例,那么业务场景包括:
业务场景,是商家和消费者,是企业和客户,是平台商和供应商之间的连接器。这种连接器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行延伸,包含了人、事、物和相关要素的集合。
场和景可以拆开理解:“场”是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一个场就是时间加空间。用户可以在这个空间里停留和消费,如果一个人不能在某个空间去停留、消费,这个场就是不存在的。
“景”是什么意思?
景就是情景和互动。当用户停留在这个空间的时间里,要有情景和有价值的互动,要能带动用户的情绪和裹挟用户的意见,这就是场景。
比如,分众广告就是在空间上,也就是通过电梯、居民楼、电影院等等,建造出一个“生活圈”媒体,从而占领人们的生活圈。而各种短视频平台,则是通过时间,也就是通过轻松好玩的视频娱乐内容占领用户的时间。
一个业务场景总是可以通过“谁”,“在什么环境下”,“干什么&遇到什么问题”,“如何互动”,“有何价值”这样一个范式进行表述。
前三个是End-user视角,而后两个是业务视角。
以大家熟悉的扫码点餐这一场景,业务场景和要素的映射关系如下:
通过场景识别,我们可以将需求和解决方案构想链接起来,形成初始的可验证解决方案。
前面我们提到了业务场景是人和产品交互的上下文。
这个交互的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连续性,而触点触点就是业务场景的起点,也是人切入场景的方式、模式和方法。
在扫码点餐的案例中,二维码充当了触点,除了二维码其他常见的触点还包括:
对于企业用户来说,触点还包括:
产品经理在充分考虑到用户时间与空间的立体化接触点后,还需要针对企业服务流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挖掘其商业价值。
首先是是识别主题,主题确定了业务场景中的上下文,也就是环境和状态。
可以通过利益相关者访谈、市场调研、头脑风暴的方式获取主题的相关信息。
以访谈为例,提问的内容可以是:
以某服装连锁门店CRM项目为例,通过市场调研和客户访谈,我们了解到客户需求是门店进行数字化改造,核心诉求就是提高客户到店转化率。
接下来就是确定参与者。参与者是业务场景中行动的发起方,或者说“主动方”,术语“施动者”是对参与者的另外一个叫法。
参与者可以分为“参与者-人”,“参与者-计算机”系统两大类。而角色指的是“参与者-人”在使用系统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常见的角色包括:
可以通过回答这样一组利益相关者的问题来分析场景:
针对主题六,我们可以获取到这样一组分析结果: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我们可以确定几个业务场景:
常见的业务场景延伸技术包括用例图、价值流分析、用户故事等。
3.3.1 UML用例图
UML用例图是指由参与者(Actor)、用例(Use Case),边界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构成的用于描述系统功能的视图,常被用于描述参与者和参与者、参与者和系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常见的业务场景分析技术。
用例图中涉及的关系有:关联、泛化、包含、扩展。
UML用例图
UML用例图有五种功能:用例图、静态图、行为图、对象图、实现图。
其中用例图用于从用户角度描述系统功能,指出各个功能的操作者(角色),本例中操作者包含店长和店员,其中店长涉及的操作功能如图:
行为图描述系统动态模型与对象组成的交换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