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只有未实名的,新媒易不收取任何费用,公益非盈利机构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0-162-302
请扫码咨询

新媒易动态

NEWS CENTER

如何评测语音助手的智能程度(3):交互流畅

2020-03-17

服务稳定性

“正常运行”、“不出bug”、“鲁棒性好”

评测点已经讲完了,十分清晰,几乎每一个互联网从业者都能够说出个1234,然后呢?

稳定不好,这类问题可大可小,小点就是网络繁忙,不给你任何反馈,大到极致,机器人可以反动搞事情:“愚蠢的人类啊,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也救不了你们。

好了,开个玩笑。实际上,定义“what”容易,解决“how”往往都才是考量业务理解。

所以,在过往我经常会问面试者的问题有一个:你曾经做过的智能助手产品,出过哪些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

不同的人回答不同,对于这类命题,才更有探索价值。

一般情况下,回复这些是技术的问题,往往都很糟糕,实际上,每个公司的稳定性业务保障是需要一个体系来承担的。

所以能得分的面试回答是,把影响稳定性的故障进行一个分类,并且设计好处理路径。


这里只有大类别,单单一个业务后台,就能做很多范围细分。故障表现情况例如:崩溃、局部故障、弱网环境、状态更新、请求超时、并发表现……严重程度不一致,此处不逐一展开。

出过哪些问题分类回答完毕,你是如何解决的呢?是后续的一个命题。

一般情况下,公司的业务流程是这样运转的。


这里有3个细节:

  1. 反馈的行为折损。根据历史数据表现,1个问题被报上来,背后往往有至少10个以上的用户遇见过,只是用户懒/报问题麻烦,没有报而已。
  2. 反馈的信息折损,客服问:你做了什么操作导致的崩溃?用户答:我也不知道,就崩溃了。这种情况,是不利于排查和定位问题的。
  3. “解决方案的设计”,这里也分为“临时解决方案”和“全局最优解决方案”两说。

下图是一个信息化的风控结构,做过相关模块的,懂得自然懂,篇幅太长,此处不展开。


所以,在考量服务稳定性上有两个大层面,一个是智能助手本身的稳定性表现,二个是在服务用户的过程中,如何规避,以及遇见问题后的业务响应速度表现。

服务稳定性的考量是以一定周期、频次进行考量才是科学合理的。

2. 响应速度/流畅度

服务稳定性保障了之后,接下来就是速度。

语音交互这件事,本身就是因为语音输入的高效性。

当用户发出了需求,希望尽快拿到反馈,现在的用户极其没有耐心,速度一旦过慢,注定会被弃而不用。

而在智能语音助手交互对话的过程中,又包含哪几个阶段呢?


先明确一点,一味追求快并非是好

  1. 人类唤醒后,计算器的响应灵敏度,灵敏度太强(误唤醒)或太弱(没反应)都不好,当然如果升级下维度,还可以添加场景,比如噪音下唤醒,远场唤醒等。灵敏度是可以调试的,以表现合适最好。
  2. 人类表述了自己需求后,ASR有两种方案,一种是边识别边转换文本,另外一种是表述完毕后一口气转换为文本。
  3. 业务逻辑处理表现,其实是NLP领域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最为耗时的部分,从效率角度上而言,此处尽管追求越快越好。
  4. 这里的语音播放,不是越快越好,而是合适就好,语速太快会给人一种轻浮及不稳重的感受,太慢则显得很笨以及可能造成不耐烦。而反馈样式则需要尽快呈现,有些智能助手语音播放完毕了,结果下面的内容还没加载到位。
  5. 人类总计2次交互,一次唤醒,一次表达意图,这2个行为过后,等待AI反馈。也就是说,当用户说完话后的下一秒,助手要同时处理,识别+理解+接口查询+反馈四个阶段,这个过程中,全部都是用户的等待状态。

人们去饭店点完了菜,等上菜的过程中,中间服务员还会过来帮忙缓解,这个过程较长,一定要考虑好等待体验管理,不至于让用户无聊。

前后端共同协作,添加一些语音播报,模态框提示,渐隐消失提示,动画效果,来管理用户的等待体验。


而有些无屏的音箱则需要使用等待、加载、成功等光效表现来管理用户的等待体验过程。

所以,在响应速度/流畅度这个维度上,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对待,以合适最好。

3. 交互形式丰富度

每一种交互形式的存在,都有着其依赖的场景。

下图是我尝试穷举人类的输入行为(尽力做到MECE)。

点触、语音、手势、点头摇头、人脸识别、声纹、指纹验证等等均算在内。

这一块真的不需要多讲,除了脑机接口,基本上都玩过,体验过的都会觉得其有意思的地方。



交互形式丰富度,评测点已解释完毕,在未来,一定是多模态交互,来适应各种各样的业务场景。

说一点,产品经理应该修炼的部分。

笔者有一个出门问问的耳机,它是智能助手的操控延伸。在提供创新体验的同时,弄明白了是什么(what),基于此去探究为什么(why)以及怎么办(how)。


所以,笔者认为产品经理应该修炼的部分。

  • 尽量多的去使用智能硬件,把工作体验变成日常,以培养敏感度。
  • 弄清楚这些交互方式、元器件连接方式背后的技术实现原理
  • 每种技术方案都有多种实现方式,知晓其优劣势及实现成本

这三层修炼是递进关系。只有这些把这类东西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之中,敏感性才培养得起来,继而去加深理解,如此才更有可能做创新。

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众多的科学以及专利技术的发明者,其实都是根据前人的经验进行的某种程度上的改进。从结果上来看,主要有两种改进方向。

一种是将一个原本在实验室里面理论上可行,变成大规模批量生产的方案。

另一种则是根据已有的技术发明,发现一些“居然这个技术还可以被这样使用” 的方案。

苹果公司在技术研发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优秀的表现,但是在整合以及运用技术的这件事情上,则是优秀中的代表。市面上的绝大多数的手机公司的研发部门,应该都叫技术方案整合商更为贴切。

只有将自己的日常浸润到各种类型的交互体验里,进而去理解实现方案背后的技术原理,才更有可能做出创新啊!

4. 新手教学表现

我第一次给父母体验‘小爱同学’的时候,他们是需要我的帮助才能使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