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易动态
NEWS CENTER
NEWS CENTER
2020-01-01
“会写代码吗?”
“不会。”
“会写文章吗?”
“不会。”
“会ps吗?
“也不会。”
“好,明天来产品团队报道吧!”
什么都不会,就来当产品经理吧!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梗,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翻炒起,或者在某个业内的脱口秀节目上,或者在某篇刷爆朋友圈的热闹文章里。
最近,也有越来越多车联网领域的同行或朋友来问:
“你看看我,是不是也可以做产品经理?”
一脸诚恳,仿佛回应个“也许”都会遭受良心谴责。
那日活动,朋友带着一群小伙伴,又问起这个话题。
我看着手里刚喝完的汽水瓶,笑道:
“来,一道常规的面试题,你们试试。”
“话说有一小卖部,1瓶汽水卖2块钱,2个空瓶可以兑换1瓶汽水,4个瓶盖也可以兑换1瓶汽水。
请问,10块钱最多可以喝多少瓶汽水?”
特别说明的是:
拿到题目,第一反应是可以通过推算一步步算出来,我们把这种正常人下意识的操作,归入“常识“范畴。
常识,是产品经理的第一素质层次,是入门的门槛。
那么,就可能有读者问,这样就算入了产品的门?
是,也不是。
有人说,我就是正常人,我就代表了正常用户!
有人说,我怎么会没有常识?你才没有常识!
真是这样吗?
请将视线离开手机10秒钟,想想你平常都是怎么套垃圾袋的。
然后请再看看下面的小男孩是怎么套垃圾袋的。
【视频来源:抖音用户@Do more】
上图中在抖音爆火的小男孩套垃圾桶视频,播放量超千万,点赞数百万,原因是什么?
一个在平常生活中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场景,竟然还有跟大家不一样的做法,看上去似乎还更好。
先那样,再那样,就套好了垃圾袋,是你的常识吗?
也许又有人说,这也不碍事啊,又不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汽车上超大全景前挡风玻璃,可能是新潮科技发烧友的蜜糖,也可能是爱靓怕黑白富美的砒霜。
仪表上没有文字提示的扁平化按钮,可能是设计感追求者的蜜糖,也可能是萌新用户一脸茫然的砒霜。
【形形色色的汽车仪表盘图标,你能认识多少个?】
所以,对于产品经理来说,知道“常识就是这样的“,远远不够。
回归场景,具体是谁、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和谁在一起、做了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当前是怎么应对的,等等问题,都明确清楚,才是产品经理的常识。
当质疑用户怎么这都不懂时,也许更应该反思的是:“我是不是把自己的常识,当作了用户的常识?”
在日常生活中,先遇到结果或问题,再思索原因和答案,是再正常不过的情景。但是,作为产品经理,在熟悉这种套路的情况下,需要避免“存在既合理“的认知误区,更要避免“一切服从权威”的自卑。
曾经在某内容社区上,一位产品同行,大力夸赞微信朋友圈的”点赞“按钮设计,指出其收起设计非常之妙,理由大意如下:
“收起后增加了一步操作,产生了类似于[再次确认]的效果,给用户足够的缓冲以避免一时冲动就[点赞]的尴尬,这样既不过多增加操作成本,又体现了对用户心理的把握和体贴。”
后来,社区官方认证的微信产品同事正面回应,表示当时之所以收起设计,更多是因为排版上把按钮放出不够美观,“迫不得已“而为之。
由上可见,产品经理的常识,最重要是回归本源,理清问题根源,从需求出发正向推导,而非仅看到结果本身,便认为“存在即合理”,更不能盲目崇拜权威。
在给产品团队作设计思维方法论培训的过程中,有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多轮反复强化后,在面对用户问题时的第一反应,仍会有学员是直接思考解决方案,而不是思考用户本身的需求是什么。
这一点,在工程或技术背景的团队中,尤其明显。
【图片来源:ExperiencePoint-IDEO】
在第二步“观察人群“中,学员们就会不停地说“我们要给用户提供一个这样的东西”,而不是说“我们如何能够满足或解决用户的那个担忧或期望”。
没有用户洞察的常识,何来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