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易动态
NEWS CENTER
NEWS CENTER
2021-05-25
沉没成本,是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在日常生活中,沉没成本可以是已经花费的金钱、等待的时间甚至是付出的感情。
以经济学中假设的理性人视角出发,当我们在做决策时,我们需要比较的是当前以及未来可能会产生的费用成本与收益的差额,而非过去已经付出的成本,过去的成本已经因为过去的决定和行为固定下来了,不会随未来决策的改变而改变。
但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经常遇到在自助餐厅时为了把费用“吃回来”而吃到撑、等的公交车时时不来即便赶时间也不愿更换交通方式、恋爱甚至婚姻中感情不和甚至遇见“人渣”都不愿意分手等经历?那是因为作为“非理性人”的我们往往因为厌恶损失、害怕否定而对沉没成本念念不忘,选择了非理性行为,最终造成更大的损失。
而在产品设计中,不同的用户在不同的场景中也都会遇到沉没成本的抉择,帮助用户减少甚至隐去抉择、降低厌恶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提高用户体验,甚至能提升产品数据。
人们总是会对已知的损失耿耿于怀而造成判断的偏差,这来自于每一个“非理性人”本能性的恐惧,每个人损失厌恶,相对于收益所得往往更在意损失。试想当我们无意中获得一笔百元的收益时,我们因此兴奋的时间可能也仅限于当天甚至更短;而若自己不小心掉落一百元或因为决策失误损失一百元费用时,则将会捶胸顿足好长时间。
因此产品设计时,我们常常将损失隐藏而尽可能的展示收益的成功。例如淘宝APP的购物车除了展示常规的商品信息外还将展示商品的降价信息,而当价格上升时则不会有上升信息。这个功能设计为降低沉没成本的抉择做了很好的示范,同时降价的刺激露出也会促进用户的下单,提高平台的活跃度与订单量。
相反的,作为垂直领域的电商平台,得物的收藏列表同样有着降价信息,不一样的是得物同样会对价格上升的商品进行涨价提醒,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用户针对沉没成本的思索。当然,这可能与产品的目标人群与产品目标不同,偏向于促进用户交易的平台产品,涨跌价均有可能刺激买卖双方的交易欲望,提升产品数据,保留两者也许是最方便也最有效的方法。
交易类的产品往往会与金钱有直接的利益关系,除此之外,社交类产品同样也可以在情感方面减少用户的损失厌恶感。
例如最常见的朋友圈点赞,在其他用户进行点赞后,创建者可以接收到数字角标与通知列表,而当同一用户取消点赞后,创建者的感知几乎为零,若创建者不自主对比前后的点赞数据对比,几乎很难发现取消这一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