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只有未实名的,新媒易不收取任何费用,公益非盈利机构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0-162-302
请扫码咨询

新媒易动态

NEWS CENTER

每家企业发展的方向不同、策略不同、组织不同,都会导致需求有很多变种

2021-03-27

架构,简单来理解,就是架设产品的结构。

架构,离不开4个:效率、适用性、稳定性、可扩展性。

  1. 效率:好的架构提升迭代效率;
  2. 适用性:好的架构可以在小修小补之下适用各个业务需求;
  3. 稳定性:系统是高可用的;
  4. 可扩展性:无需改动底层;

B 端产品需要解决企业不断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所以随着新的商业环境、新的业态、新的模式,必然伴随着催生出新的需求。

每家企业发展的方向不同、策略不同、组织不同,都会导致需求有很多变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够通过一款产品满足各种数以万计的企业,就变得异常有挑战性。

没有一个好的产品架构,是无法做到这件事的。

产品架构不好,带来的很多问题,这里不再赘述,主要包括:一碰到新需求就要改底层;改动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碰到新需求就要大改。

我们往往会看到那种结构图,分层分区块,不同层做不同的事,不同块承担不同的角色和职能。

我们要明白所有的架构,最终都为了提效,没能提效的都不是好的架构。

01 产品架构思维

这里引入 2 个思维:

阶段一:线性化思维

就是说比如一个用户进入一个电商网站,他找到一个商品,然后下单,支付,然后商家发货,用户确认收货,交易完成。

如果我们把这些环节都做到一个线性流里,是不是发现这个产品是单层的,所有功能都有序的杂糅其中。

这样一个产品、一套代码,一旦涉及其中一个环节的改动,就会动整个产品、整套代码。

所以开始有了模块的拆分,以及前后端分离。

模块的拆分,能够很好的划分边界,即把相同目标的一些场景功能集成在一起,把不同定位的场景功能排除在外。

那么后面假如只针对A模块进行业务迭代,毫无疑问降低了对整个产品的影响,且更加容易和高效。

模块作为业务层横向的拆分,将线性化的产品变成了离散型。

毫无疑问,线性一定比离散型更快,更高效,但是随着业务的诉求日益增长,任何的快都要建立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否则效率无从谈起。

阶段二:模块化思维

模块化到底是怎么做的呢?

举个例子,从产品角度通俗易懂的讲,比如商品,那么商品中所有的底层数据、商品相关的各种能力(比如创建商品、商品类目管理、商品上下架管理等等)都会被囊括在商品模块(中心)中。模块对外就是提供各种商品相关的接口能力。

模块化还有个好处,就是降低了产品开发的边际成本,同样的商品创建,按照线性开发我肯定还要再做一遍;但是如果集成到一个模块中,我只需要让商品模块可以支撑起他业务的商品创建,做一些轻度扩展,即可满足。

模块化按照颗粒度还可以进行拆分,比如商品模块里面,还可以拆分商品基础信息模块、商品销售信息模块、商品活动信息模块等等。

这些都视业务发展的诉求而定,比如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活动,制定不同的商品信息策略,而且这类的业务需求又多又高频,那么是有必要抽出这个模块进行单独迭代的。

模块化有一点比较负责的就是定边界,哪些该放在业务侧,哪些该放在模块服务侧。

我的原则是:高度关联且具备一定通用性的放在模块服务侧,低关联且个性化的功能放在业务开发侧。

02 什么时候需要建立中台

上面讲的是单个业务线的模块化,但是随着企业发展,多条业务线并行其实是很正常的,这个时候,每个业务线都需要用到商品,比如一家公司既要发展电商业务,也要发展农产品业务,都会涉及到商品能力的搭建。

理论上来说,如果能用一套商品模块支持 2 个业务线的商品需求,是不是能让降低至少一半的开发成本?

那么问题来了,假如用一套商品模块来支持2个业务的商品需求,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呢?

比如电商商品是按照「件」来计算数量的,农产品商品是按照 kg/g 等重量来计算数量的,也就是说商品模块需要支持 kg、g、件等各种计量单位,这还不够,涉及到退货、出入库管理、物流配送费等,都需要做额外的方案兼容。

最后整个商品模块会变得很重,任何不同业务的商品需求都会被迭代到这个商品模块中,成了一个商品中心。

如果同时有 4,5 条线在跑,且他们对商品的需求又各有差异,那么商品中心就会变的很重,这种【重】甚至会反过来影响各个业务线的商品功能,使其变得很难用。

随着越来越【重】,任何一条业务线的商品需求的变更、新增,都会带来成几倍的开发难度和工作量,因为任何一次变更、新增都要基于之前【厚重】的商品模块的产品逻辑来考虑。

这个时候中台的概念应运而生,中台某种意义上来讲,和开放平台非常相似,就是对外提供底层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