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只有未实名的,新媒易不收取任何费用,公益非盈利机构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0-162-302
请扫码咨询

新媒易动态

NEWS CENTER

如何建立评估模型:好的商业就是好的设计吗?

2020-03-10

「发现问题的价值大于答案的价值」

一个在设计专业领域上的很高水准的产品,但卖的很差或是没有人用,那我们是否评价说这个设计得不好,换过来,一个在设计专业领域上低水准的产品,卖的非常好,主要因素是由于营销手段,那我们是否评价这个产品设计得很好。

工业设计界有一句话“好的设计就是好的商业”,大学期间学工业设计专业的我对此深信不已,但现在的我一直在问自己,好的设计就一定能成就好的商业吗?而现在的我只能认同“好的设计就是好的商机”,反过来“好的商业是否是好的设计”?成功的商业能否作为评价设计的衡量标准?

这个问题格局再大一点,成功的商业能否直接作为衡量你的专业角色的标准?即使你不是做的设计,你是运营、是程序员、是项目里的某某角色。这里我就以「设计」的视角来深入,其他类型的角色可以提供思路。

所以,本文的目的是:

  1. 抛出一个好问题——成功的商业能否作为评价设计的衡量标准?
  2. 我们大脑的认知与行为在与产品互动的一秒内是如何进行的?
  3. 提出评估设计方案有效性的模型

有一天我和朋友针对这个橡胶防烫手套的一段对话:


我:「这个手套设计的真好啊」

朋友:「哪里好了,如果真的设计得好,大家为什么不用它呢?」

是,为什么不用呢?是不是大家都不用,这个设计师就设计得不好呢?

对于一个工业设计师来说,最有成就感的事,莫过于自己设计的产品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方式,从而应验那句「世界因“我”而改变」,如果不是抛开商业逻辑,恨不得所有人都喜欢用上自己的产品。

但如果这个设计师所在的公司,只有橡胶成型设备,公司层面定位的场景覆盖是比较窄的或者时代技术上的局限性,他在项目中设计一个这个手套出来,对他所在的环境来说,在有限的条件下(任何时候其实都是有限),设计层面的解决方案倘若已经做到极致了,做到效益最大化了,我们会说它是一个失败的设计吗?

如果我们去评价一个画作,我们会去理解艺术家生活背景,然后体会到作品背后的感受,所以我们无法仅从一个事情表现的结果去评价解决方案的好坏。

同样的,我们也无法仅从商业结果衡量专业解决方案

无论是工业设计还是虚拟的互联网设计,其实背后的运行的规律是一致的。

在一个商业化项目中,往往可以直接得到商业化结果,但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这个项目带来了多少客户或多少日活,或公司项目盈利多少,是比较难于将这个最终的商业化结果用以评估设计能力的高低或设计方案的有效性。如果仅仅只看这个结果,最多能评估出设计解决方案在这个商业化项目中没有起到较大的负面影响,基本及格分60分,那剩下的60分到99分如何去评估。

那如何构建起评估模型呢?

模型的第一个因子——商业价值

由于在商业化环境中的设计是离不开商业利益的,商业利益或商业结果可以认为是衡量设计方案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子,当然因子可以继续往下拆解,比如在这次项目成果中,设计在其中占的价值是多少,这个评估最合适的角色可能是产品经理也可以是其他合适的角色,从项目产生的价值中评估出设计对价值贡献的比重,然后拆分出设计产生的商业价值。

我们通常讲,做一个设计方案要验证方案的有效性,什么是因为你的设计方案达到的有效?但设计者往往都通过一个项目为商业带来了多少利润来衡量最终方案的有效性,在我看来,太不严谨。这样的主流思想在国内各个大小厂的设计观点中比比皆是。当然也不只是存在于设计行业。

除了可以直接看到的商业结果,我们还能从哪些方面衡量呢?

模型的第二个因子——?

找到这个因子就得回答另一个问题:设计的本质或设计真正在输出的是什么。

让我们回顾一下在项目中设计在脑海里是怎样进行的。

通常设计师们做方案的第一件事就是调研需求,分析用户场景,理清各方利益相关者业务诉求,然后输出界面方案。

在一个设计案例中,当我们了解了符号需要表达的意思即需求,接下来就是探索出符合需求的方案,一个质量高的设计解决方案一定是在这个场景需求下,只能是这个方案,其他的就是不行。在现在的商业模式分工下,在需求这一块里,识别与定义用户场景大多交给了上游角色,设计更多的也是专注于提供更为符合场景需求的解决方案。

我们如果把设计与艺术的发展脉络联系起来,艺术与设计的差异之一在于,艺术是表达自己,设计是为自己以外的物体表达。但他们也有共通之处,即,通过符号表达信息。由于表达的主体造成了艺术与设计的区别,但输出的形式都是共通的。


(图片来源于 观看之道)

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中提到“观看先于言语,观看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地位”。设计师的输出物在于将信息,图形化,符号化。将产品的意图通过符号传达给用户。

需求就是信息,将需求符号化就是设计的原点。

换句话说,符号表意是否准确,就是评价设计输出物的Benchmark。在商业化环境中,我们需要表意的是什么,它是需要将商业诉求,表达在产品界面/交互上,从而让用户,这个信息接收者,受到新的信息刺激,产生认知/反思/感受,进而促进行为。

第二个大的因子则是方案与场景需求的匹配度,而在商业化环境下,需求的基础则是让大家相信品牌所构建的认知与达成行为,构建基于这个品牌的共同信念,从而进行大规模的协作,这样就能在当前或以后的经营活动中攫取利润,产生商业价值。至于说为什么构建共同信念能驱动人们进行某种行为进行协作,请移步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寻找解答。

所以对于设计的需求方「企业」而言,诉求就是通过在受众侧建立认知或促进行为。

基于这样的问题,我从吸引、刺激、信任三大维度来构建起了这个模型

相关推荐